学院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学院概况

 

 

5365首页简介

 

5365首页(简称北航法学院)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大转型的浪潮之中,服务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综合办学和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定位,以开创和发展现代新型法学教育为基本目标,同时贴近国家建设新型工业化法治战略需求,是一所国内知名的扎根于理工名校,基础扎实、特色鲜明、人才培养突出的新型法学院。2017年,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中,位居全国法学院校第15名(并列)。

北航法学院是国家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计划”培养基地,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协同创新、“双一流大学”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承载单位或建设支持单位。学院注重战略基础和前沿创新研究,先后建成四个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基地和战略智库,即“国家空管法规标准中心”(201111月获批,国务院、中央军委空管局重大科研基地,国家空管唯一法律政策智库)、“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20156月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部属重点实验室之一,唯一的部属文科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 (2016年获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德国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2017年获批,教育部)。此外,2016年还获批国家无线电办公室“无线电法律与管理”创新团队。

建校初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成立了政治教研室,其中有数位法学教师。1987年,学校组建社会科学系,并成立法律教研室,由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的著名学者高景亮教授出任系主任兼法律教研室主任。1995年,学校组建北航法学研究所,引进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著名民法学家刘春茂教授出任所长。1997年,学校将社会科学系扩展成立为人文学院,下设法律系,整合法律教研室、专利研究所和北航法学研究所等单位,由刘春茂教授出任首任系主任。同年,开始招收法学本科生。2002年,学校正式成立法学院,同年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

2007年,学校决定加速发展法学学科,聘任龙卫球教授担任首任院长,启动“快速发展战略”,短时期内在师资队伍、学位点、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重大提升,跃升为国内知名法学院。2010年,学校启动理工文综合和“精品文科”的战略,法学院为文科建设重点。2015,学校依照教育部部署开展综合试点,法学院作为首批八所试点学院之一、也是唯一的文科学院进入试点。2016年,学校将法学院确定为建设双一流大学的人事改革试点学院,2018年6月,通过并正式启动人事改革方案。

北航法学院以发展现代新型法学教育为目标,坚持“规范化、国际化、战略特色化”办学方针,谋求“全球视野、长效发展”,借鉴国内外著名法学院办学经验,结合我国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背景,融合北航现代科技教育战略优势,服务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重大战略需求,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卓越法学教育品牌。法学院起点高,发展快,短时间内即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平台发展、人才培养、战略服务等方面突飞猛进,成为基础扎实、特色鲜明、贡献突出的国内知名法学院。

法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中心地位,依托“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平台,紧密围绕国家高水平战略法治人才需求,立足自身雄厚的法学基础,结合北航强大的工业和信息化学科优势,努力培养法学知识扎实、法学实践素质突出、掌握工业与信息化知识的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目前,法学院拥有完整的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点、法学本科学位等完整的学位授予体系。1997年起,开设法学本科;2003年起,开设法学二学位项目;2000年起,取得民商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起,正式招收民商法硕士研究生;2005年,取得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取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同年在管理学下设立“法律科学与管理”二级交叉博士点。2011年,取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在所有二级学科(如民商法、宪法与行政法、法理与法律史、刑事法、诉讼法、国际法等)设立博士点,同时在航空航天法、网络法、知识产权等特色学科开设特色培养方向。2012年,学院成功获批教育部“本科生法学实训平台”(20家之一)和“国家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58家之一)。到目前为止,学院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信部、中航工业集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北京市仲裁委员会等实务部门合作,共建成二十余家紧密合作的实践基地。

法学院师资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国际化程度高。现有教职员工共66人,包括专任教师56人,管理人员10人(含合同制4人)。其中,教授18人(校聘16人,院聘2人),博士生导师17人(专职13人,兼职4人),副教授25人,讲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2%以上,具有留学1年以上经历的占90%以上,具有海外博士经历占15%。1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为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为中宣部“四个一批暨文化名家”,2人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计划,3人为中美富布莱特学者,1人为德国洪堡基金学者,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人为“卓越百人”,2人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3人为北京市优秀教师,3人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2人为北航蓝天学者,1人为香港香江学者,多人获得其他省部级优秀教师称号或进入省部人才计划。另外,聘请了50余名国内外著名法学家、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担任兼职教授或兼任导师。学院还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芬兰、比利时、爱沙尼亚、日本、韩国等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联系,进行师生交流和科研合作。

 

法学院重视法学基础学科建设,重点建设了“民法”、“商法与经济法”、“国际法”、“诉讼法”、“法理与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刑事法”七大研究中心,并均设置二级博士点。学院还设立了“法律通识课程”、“法律实践”、“公益法律服务”、沙河工作部四个教学中心。同时,法学院注重特色发展,依托学校在国家工业信息化学科和产业的独特优势,服务国家相关战略需求和产业需要,努力开创工业和信息化战略法学,范围涉及知识产权与科技法、网络和信息法、航空航天法、频谱与通信法、建筑工程与金融法、产业监管与标准化法等,先后成立“知识产权与科技法研究所”(1997年)、 “外层空间法研究所”(2000年)、“航空法研究所”(2007年)、“法律与科技中心”(2007年)、“亚太保险法研究中心”(2008年、2018年)、“频谱法律与标准研究所”(2010年)、“科技证据法律与实验中心”(2010年)、“网络信息与安全法律研究中心”(2014)、“建筑工程与金融法研究中心”(2015)、“法律与未来社会研究中心”(2018年)等特色研究机构。2014年,学院基于新时代法学学科建设需求,进一步提升特色学科建设,整合组建“北航工业和信息化法治研究院”,加速推进战略科研基地和智库建设。2015年,获批一项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重点实验室,即“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2015年,组建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并在2016年1月成功获批北京市人文哲学社科基地;2017年,获批一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

 

法学院基于教师学术兴趣和产学研结合的需要,还设立了“东亚传统法律文明研究所”(2008年)、“政治宪法学研究中心”(2008年)、“农村法律政策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研究中心”(2008年)、“中国经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2012)、“一国两制法律研究中心”(2017年)、“比较民法与判例研究中心”(2018年)等特色学术机构。学院也注重对外研究和国际化办学的拓展,设立了“英美法研究中心”(2007年)、“德国法研究中心”(2008年)、“法国法研究中心”(2008年)、“北欧法研究中心”(2018年)、“日本法研究中心”(2018年)、“台湾法研究中心”(2016年)等国际或区域合作交流研究机构。

 

法学院营造学习和创造氛围,倡导自主和规范的学风,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培养平台和机会,人才培养成绩稳居于国内法学院前列。近十年,在学校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通识教育的支持下,本科生源质量持续上升,98%为各省前1000名的尖子。硕士生、博士生生源也在全国居于前列,为全校竞争最为激烈的学院之一。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在教育部第四轮人才培养指标中位居前13名。2011-2017年,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法学院毕业生进入国家党政机关人数始终位于全校第一,并连续荣获“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院系”称号。学生在国际和全国赛事中获得多项重要荣誉,其中包括2010年美国国际辩论教育协会(IDEA)主办的首届国际辩论中国公开赛模拟法庭冠军,2011年、2013年全国第十二届、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历年总成绩排名全校第三),2016年、2017年连续两届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比赛一等奖,2016年全国研究生首届模拟法庭大赛冠军等重要荣誉。法学院涌现杨勇、许泽玮、罗杰、刘丽娜、刘艳、闫丽、陈学军等一批优秀校友,获得“北京市十佳公诉人”、“北京市五四劳动奖章”、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优秀博士毕业生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大学法学院等知名法学院任教。同时,大量毕业生赴欧美日等国著名法学院深造。

 

法学院坚持服务行政和教授治学,管理服务以学院发展和师生利益为宗旨,力行制度化、专业化、效率化和人性化,建立了民主合议、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氛围轻松的行政管理服务体系。法学院也注重条件建设,配备专门的法学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建立模拟法庭实验室、法律诊所、证据实验室、法律援助中心、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等教学辅助基地。

 

【附录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分为学院路校区和沙河校区,占地3000亩,总建筑面积150余万平方米。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也是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3年入选首批“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获批进入国家“双一流大学”,2018年又成为国家首批20家具有自主审核单位资格的高校。经过六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形成了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内在凝聚力和国内外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跻身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第一方阵。北航从早年国内著名的工科院校,已经发展成为理工文综合、具有航空航天信息化和工程技术突出优势、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优势工科、扎实理科、精品文科”综合发展、融合互动的高水平学科发展态势,创造了“六年八院士,十年九大奖”的辉煌业绩。北航现有30个学院,涵盖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列全国高校第7名),2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8个国防特色重点学科,排名全国前十名的学科共13个。有59个本科专业,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附录2:北航法学院学科建设情况】

北航法学院拥有优越的教育资源,形成了包括法学本科、法学二学位、法学硕士(含七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法律硕士(含法本、非法本)和法学博士(含六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在内的完整的多层次、立体化法学人才培养体系。1997年开设法学本科;2002年设置民商法硕士点;2005年,增设国际法、诉讼法两个硕士点;2008年,增设法学理论与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刑事法3个硕士点;2010年,新增经济法与环境资源法硕士点。2007年底,引入交叉培养模式,设立“法律科学与管理”博士点,2009年正式招生;20096月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资格,2010年即正式招入首届法律硕士。2011年,取得学科建设的飞跃,取得了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年,即设民商法(含民法、商法、知识产权、经济法、网络法)、法理学、诉讼法、国际法(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经济法、航空航天法)等二级法学博士点,2013年增设刑事法博士点,2014年增设宪法与行政法博士点,达到二级学科全覆盖。

[2018年6月更新资料]                                                                      

CopyRight? 2015 北航法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